坤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坤宁小说网 > 天下第一鳏夫 > 第6章 妃位之争

第6章 妃位之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只这短短的一句话,墨端行看似什么都没回答,却又什么都回答了。

今日在场的,确实也都是聪明人,只一瞬就明白了所有,其后,不一时便将事情消化得当。

当即垂下首的李谨年知道,一切都完了,不止是他家闺女的将来,而今,怕是连他那甥儿的前途,亦是堪忧。

自己身侧的同僚如此大的一个反应,此时的兵部尚书,却是连看都没有看上一眼,老神在在之际,那侧眸看向墨端行的目光也是颇有些微妙,还当墨相有多高风亮节,不想,同他们也无甚区别,亦不过是凡夫俗子一个。

三人中,倒是左相季学渊,此番,终是有了些不一样的反应,眼里俱是讽刺,早年间,为了官位前程,为了不叫他越到他头上去,方才娶进了侧室。今日,同样是为了官位前程,为了把自家闺女送上太子妃的位子,转头就可以把侧室连同庶子一并卖了,好一个卸磨杀驴……

此间,也唯有那君臣父子俩,是一脸雷打不动的淡漠,但也不是全无区别,非要说的话,魏令钧这边微微侧了侧目。

他的斜后方,李谨年那也是顾不得许多,径直上前一步,欲再最后搏上一搏,“当年事发之时,墨相没有早作澄清,而今临到太子选妃,才来上了这么一句,多少有袒护之嫌。我等尚且难以相信,遑论取信于陛下?”

眼看总算有人先开了口,兵部尚书方槐书当下便稳不住了,随即状似持心公正地附和了一句,“此话有理,毕竟时过境迁,再难取证。”

依方槐书之前在朝议上所说的那番话,原以为是个会咬的,不想也是个蠢的,季学渊失望之余,不得不沉嗓丢出一句,“如此说来,敢情墨相当年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才将自家闺女推了出去,进而默许这污名在自家闺女头上栽了近十二年之久?”

到底也是一部尚书,李谨年和方槐书几乎是同时反应过来,若是能趁此机会把墨相从那个位置上赶下去,那可真是比咬他家闺女有用多了。只要墨相下去了,还怕那丫头不落选?

就此,两人双双抬眼,可就在他们准备合力咬人的当口,偏御座上的那位并没有给他们接着咬的机会,“太子,你自己的意思呢?”

案前,被自己亲爹点到名的魏令钧抬起眼,终不再是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但却也不甚在意,“父皇决定便好。”事情到了这一步,已无需他再多说什么。

似是料到自己这个儿子会这么说,魏奉言合了合眼,低头揉了揉前关两穴,再抬眼时,已是略显不耐,“行了,太子留下,其他人都下去。”

听命告退时,那四人心里面,其实都知道约莫会是什么结果了。

最先出得偏殿的,是墨端行,面色极为平静。只因,朝议前,他早已料到,最后很可能会是这样。反观在他后头的左相,那脸色,却是不怎么好看的。

几人中,唯有兵部尚书,那叫一个满面春风。管他太子妃是谁,左右他家女儿这个侧妃,是十拿九稳了。不过,此番经他们这么一闹,陛下说不准就把右相家的给太子做了侧妃。真要是这样,到时可就精彩了,两位相爷还不知要斗成什么样?

而走在最后的李谨年,则是一脸愁云惨雾,真是什么好处都没捞着,还徒惹了一身腥。

望了眼前头的墨端行,随即抬步追上,匆匆将人拦下后,他的话里早已不见之前的咄咄逼人,反而言辞恳切,“墨相,你我都知道,陛下的意思再清楚不过,无论如何,东宫一定会有令嫒的位置。早前下官那般行事,也不过就是还季相一个人情,方便对他有个交代罢了。”

不愧是刑部尚书,一句话,就想把之前的一切就这么揭过去,甚还怨怪上了墨端行,“可墨相今日这一句话,即便方才在场的诸位大人不会将话外传,但一旦陛下有了最终决断,下了旨意,当年的那些事,焉还能瞒得住?京中最不缺好事之人,他们岂会猜不出?”

见墨端行只是沉着脸,瞧着并无什么不悦,李谨年也索性打开天窗说起了亮话,“这么说吧,不管令嫒愿不愿意,左右这污名她也背了这么多年,早已洗不清,何不干脆就让她这么一直背下去得了?今日墨相此举,洗不去她身上的污名不说,还平白断了晗儿的前程。易晗那孩子今年才十二,已入太学,你让他今后如何自处?他还有何前程可言?墨相,你这是在毁他呀!”

这番话可比之前在朝议上的那番话真情实感多了,可墨端行却并没有理会李谨年的这番肺腑之言,反而给了对方一句算不得忠告的忠告,“谨年,本以为你虽急功近利,想也是个拎得清的。老夫着人提醒过你,你硬要搅进这趟浑水,那来日,无论是何下场,都是你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而当来年,李谨年受到郑国公府的牵连而丢了官位之时,想起今日的这番忠告,已是悔之晚矣。当然,此乃后话。

这边偏殿外的人都走完了,那边魏令钧才从里头出来,面上,似还有些不豫之色。许是方才里头太过憋闷,叫他很有些胸闷不适,遂不由沉出一口浊气,随即下阶离去。

如此,今日的这场朝议,才算真正落幕。可这旨意,却是迟迟未下。

就在朝里朝外众说纷纭之际,忽有一日,有人见到宫门处不知从何时起,竟出现了三驾马车,也不知是要驶往何处?

大魏宣平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有三道诏书由大内遣专人送出,分别送往右相府、左相府,以及兵部尚书府,交予三家嫡女。

京城的百姓扬长了脖颈,直盯着三位传旨内侍中,那位大内总管车驾的去向,分明,是当朝右相的府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