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间,裴砚在季寒的帮助下,将“星语者”装置升级为全球共享系统。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将思念、梦想转化为量子信号发向太空。
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星语”:“妈妈,天堂的星星亮吗?”
“致未来的自己,要继续勇敢”
“宇宙啊,请保佑我爱的人”。
某个冬夜,裴砚和季寒来到漠河观测站旧址。
这里已被改造成“星际通信基地”,数百座射电望远镜组成巨大的阵列,指向平行宇宙的方向。
裴砚颤巍巍地站起来,扶着季寒的肩膀:“小星云,扶我去看看‘我们的星星’。”
他们走到J&P-5201314小行星纪念塔下,塔顶的陨石闪烁着微光。
“你听,”裴砚突然说,将季寒的手按在胸口,“心跳声和宇宙的脉冲频率,好像重合了。”
远处的望远镜阵列突然集体亮起,天空中出现由量子光束组成的巨大星图,正是他们婚礼时的“季”座与“裴”座星座。
次年春天,裴砚收到了来自全球青少年的特殊礼物——十万封手绘星图。
孩子们用蜡笔、水彩描绘着他们心中的平行宇宙,其中一幅画让裴砚红了眼眶: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小人牵着气球飞向星空,下方写着“谢谢你们教会我们仰望”。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上,裴砚和季寒共同站在领奖台上。
裴砚的轮椅旁立着“星语者”模型,他的声音通过全球直播传向世界:“我们的研究不仅是对宇宙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情感的致敬。
因为爱,我们跨越时空;因为爱,我们连接星辰。”台下,观众集体打开手机APP,将祝福化作漫天量子星光。
当生命即将走向尽头,裴砚在临终前完成了最后一个项目——将“星语者”信号发射站建在月球背面。
他躺在病床上,通过VR设备查看工程进度:“小星云,以后人类的思念,就能乘着月光,直达宇宙深处了。”
季寒握着他逐渐冰凉的手,泪水滴落在交叠的戒指上。
葬礼当天,全球天文观测设备集体转向J&P-5201314小行星轨道。
无数“星语”信号汇聚成璀璨的光带,在夜空中勾勒出裴砚的轮廓。
季寒站在观测台上,将装有骨灰的特制胶囊发射升空。
胶囊破裂的瞬间,纳米机器人将骨灰转化为量子尘埃,融入小行星的运行轨迹。
多年后,“J&P星际通信网络”覆盖整个太阳系。
在火星殖民地的学校里,孩子们背诵着“裴-季方程式”;在木星卫星的观测站,新入职的科学家都会收到刻有“探索未知,心怀热爱”的徽章;而在地球的夜空下,每当人们仰望“季”座与“裴”座星座,总能听到若有若无的量子低语,那是跨越时空的情书,是永不熄灭的探索之光。
季寒继续着他们未完成的事业,在实验室的角落,永远摆放着两杯咖啡,其中一杯的杯垫上,裴砚的字迹依然清晰:“小星云,下一站,我们去平行宇宙见。”
而在宇宙的某个角落,暗物质云团正以爱的频率震荡,等待着被人类发现,续写这段跨越时空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