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形象向来靠谱,即使他这样说,刘备也不会真认为他言辞无状。
但华熙确实生气了。
刘备的目光落在华熙的背影上,有些担忧。
殿下应该不会把孔明怎么样……吧?
国灵的五感远超常人,华熙将他们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又感觉到刘备看过来的犹疑视线,不由冷嗤。
说不清道不明的怒火燃得更甚,她转过身,语气近乎尖锐。
“吾不损君之‘水’,”眸光掠过诸葛亮,定在刘备身上,“君无虑也!”
话音落下,鸦雀无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话被不少后人调侃引喻失义,但刘备确实如此认为。
——鱼在他的水里游起来了。
可这话的称呼从华熙口中说出,配着凛冽的语气……刘备难得尴尬。
张飞也好,赵云也罢,对华熙都不甚了解,这种情况下,除了面面相觑、眼神交流外,也做不了什么。
诸葛亮却笑了。
“殿下。”
他走到华熙身侧,握着羽扇的右手虚揽过肩,带着她转身。
空出的左手向前做了个请的动作,他不语,只是看着华熙,眼眸含笑。
华熙蹙眉瞪他,到底还是顺着他的动作动了。
走出一段距离后,诸葛亮收手,正色道:“亮失言了,还望殿下见谅。”
华熙冷冷道:“若吾不欲见谅,何如?”
诸葛亮毫不犹豫:“自是以殿下意愿为先。”
“……”
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并不好受,华熙恼意愈浓,正待发作,却听诸葛亮道:“亮有一惑,殿下可愿解?”
“……讲。”
“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诸葛亮凝视着华熙,轻声道,“有人怀兴复汉室之志,殿下何以视之?”
“……”
华熙看向诸葛亮的眼神淬上冰雪,寒意悄无声息地凝结。
她漠然道:“愚不可及。”
“如此?”
诸葛亮笑意依旧,意味深长:“亮曾观览史书,殿下……”
“够了!”
华熙猛地打断他。
隐秘的心思被揭穿,少女模样的国灵抿紧唇角,白皙玉颜染上嫣红。
——气得。
夏商周三代,神坛上的存在离人太远,朝代更迭不过换个名字,不足言道。
有秦一朝,奠定根基,意义非凡,可惜君主暴毙,十四载光阴云烟散去,映在琥珀色的瞳孔深处,只余一片空茫。
竹简之上,记得清清楚楚。
由夏至商,“若无其事”。
由商至周,“无可悲乎”。
由周至秦,“分合嬗变,实乃天命,抑或人力”。
由秦至汉,“面无戚色”。
……但汉不同。
也许是刘邦日复一日的靠近,不只将她尊若神祇的态度;也许是文景之治下逐渐愈合的伤口;也许是汉武雄风铸出的脊梁……
卫青温和坚定的眼神,霍去病沉敛飞扬的傲气,苏武鬓间如雪的苍白……
未央宫灯火不息,帝王举杯,真心实意地道——
“殿下风姿卓越,彻倾慕不已。”
他透过她看向山河万里,看向他一手打造的强汉气象……看过许许多多,目光最终还是落在她的身上。
于是她笑了,无奈又纵容。
昭宣兴万家,新政譬如昙花。1
……她看着那面迎风招展的旗。
“新”这个字从未如此刺眼——
刘邦曾感慨万世基业虚无缥缈,那时的她不以为意,只淡淡应了句“陛下通透”。
现在呢?
……明明、明明只是换个名字!
留下斥责,她愤然离去。
不用回头也能知道王莽错愕的眼神——他颁布的政令确实加重了矛盾,黎庶苦不堪言,可从尧舜至今两千余载,不把民众当人的统治者还少吗?为什么只有他被骂?
没有为什么。
刘秀定都洛阳,华熙临朝以示正统。
那些不舍,那些难过,那些期盼……
尽数掩藏在笑颜之下。
这片土地能人辈出,总有人会意识到华熙不愿提及的心思,可从来没有人这样直接地道出——
华熙紧盯着诸葛亮,青年身上是天下皆在掌中的纵横捭阖,是韬略策论信手拈来的从容自信……她欣赏不已。
可,他怎么能?!
诸葛亮同样紧盯着华熙。
那双眼眸宛如琥珀,镌刻着起自上古的悠远历史,显出无尽的非人之感。
此时此刻,名为“恼怒”的情绪在瞳孔中扩散,人与非人的界限随之模糊。
诸葛亮轻叹。
他对着华熙,行端正的大礼:“主公一生所求,唯结束乱世,安定天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是啊。
华熙想,这就是刘备。
他有和刘邦相似的游侠气质,但他不是刘邦。
他没有刘邦的能力,没有刘邦的机遇,没有刘邦的成就——半生奋斗,他仍没有属于自己的基业。
但他从未放弃。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即使落到这个地步,他身边依旧不缺愿为他效死之人。
仁德为本,百姓为先——十余万人自发跟随。
百折不挠,终不为下——为匡扶汉室,为还于旧都。
“……你呢?”
华熙俯身,将诸葛亮扶起,意味不明地问。
“为图主公之志,”诸葛亮语气铿锵,掷地有声,“愿效犬马之劳。”
“……”
华熙看着诸葛亮,眸光复杂,唇角却绽开笑意。
“——玄德。”
“——君之水予吾留存之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