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坤宁小说网 > 君还岁暮寒 > 第31章 幽并 十八

第31章 幽并 十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自玉兰山庄向西,翻过山岭,再沿着河道向北行近五十里,便可至天井关下。

凌竞寻知道关下不远处有一座渡口,正便于安置马匹,又因念及薛景姮离去时定要骑马,若自己步行前往天井关,之后再要与她相会,却是不便了,于是收了行装,骑马离去。

与天井关旧迹隔水相对的是一座茶肆,不过三五间客舍,远望门庭破败,店前支起的一块铜版上镌刻的名号,与天井关默然相应。凡识太行山者,无不识天井关,知天井关者,无不知沉星阁。

沉星阁依傍关隘,世代相传已有六百余年。周遭幽、并、云三州几经战乱,却未曾有一时延及此地,颇有几分得天独厚的气象。

古来文人词客路过此间,多不免要留下一番墨迹——若非为卖弄才学,便是聊以为寓客于天地间的凭证,也不知持证与何人。

凌竞寻侧望过去,见那石墙上,确然错落交叠地挤满了时日难辨的文字。

多是些失意不平之词,并不少见,虽偏作得豪迈坦荡,却总不免语涉时人与天命相待之薄。

世人本无相轻之意,不过有人自重过甚,便自认遭人轻觑,由此自怜自艾,实谓可笑,更奇的是,偏又是此类人,惯将他人轻觑。

堂内寥落的座客兴致颇高地谈论着那些事,话中似乎才有一个失意的人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一番高论,又费了些笔墨。

石壁上“仰天大笑”之句尚且鲜浓的墨色在闲言碎语间落寞下来,渐渐成为诸多旧迹的其中之一,或许年深月久,终有一日仍将博来者一叹。

恰若此时,层叠的章句之间,引凌竞寻注目良久的是一句既不合时,亦不应景的古诗。

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

与“仰天大笑”正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其人天下闻名,实谓旷古一人。凌竞寻自然熟知,何况此人与自己师门亦有些微妙关联。

不过,其中深意遥不可寻,此时此地,她虽将目光留在那字句上,心中却已由“白帝”二字想到薛景姮废弃文稿中的两三闲句。

别来谁是无情者,相怜惟有峡江月。尊前况是一身归,自是人间难醉客。

薛景姮自认拙于辞章,闲来偶然落笔也多为叙事,这一篇不似寻常。

仿佛是半阙木兰花,叙休亭离别之意。

白帝城之东十余里,岸势虬曲,江水练折,波似扶摇卷地,浪如霰雪飘空。于彼万马惊雷,千山醒卧之中,有客馆临于江上,名谓“休亭”,既容行人休憩,又有诫其休停之意。

凌竞寻少年时亦曾随师太夜宿于休亭,在深秋的夜雨声中难以成眠。

她辈早经世事,稚子之游一昔成为荒城枯冢中不可复求的幻梦,奔亡路杳,命数浮沉似月如萍。纵江天泬寥,徒令乾坤如牢,金风浩荡,也只将年少的心吹得坚韧而无畏,以致表相仍是一副少年风流态度,实则已然倦如行客。

举世尽皆行客,并无一人停驻,值得回首之事,多半并不如意,就连回首之时,又曾有几人畅意欢喜。

薛景姮练达于世事,与阳翟城中各流派人物多加结络,职务往来,私情欢宴皆游刃有余。然虽以畅达磊落闻名,终不免自陷于纵情声色的流言。

数次听薛景姮自称爱酒,凌竞寻实也未曾见过她如何衷于此道,反而宴罢归来多见厌憎之色,席间的畅意酩酊,原来常是假作。

至于声色之情,于世俗中无非作为点缀酒宴之欢的致趣。薛景姮既然矫作了宴饮之乐,亦顺带复添一分动于风月之情,虽然不知真假,但她似乎自适于此。

其人如此,在冬至雪夜城楼之上,也全然变作了另一副模样。

她离开巴东匪寨时,亦只是茕茕少年。山高路险,孤身一人,纵然武艺非凡,想摆脱那一群穷凶极恶之徒,或许也难免要遭逢一场风波。

凌竞寻想到她黯然神伤之状,便知其并非为往昔困苦自怜。

困苦于人,自有磋磨心性的效用,凌竞寻如今虽不得不认,但也并不信服,那便一定是益处。

薛景姮似乎也是这般心性,念及亡母时只说到她曾为保护自己而屈折于男子,关于年幼的自己如何遭受冷眼,如何苦练武艺,则只字未提。

至于所谓玷辱清白,更是无稽之谈,不足一顾。

凌竞寻猜测,她当是在回忆着某个人,或许还有一段并不令人欢喜的相遇,连分别也非她所愿——倘若是真的,那个人也便是她暗藏于心时现于色的郁结所在。

那该是什么样的人呢!

凌竞寻所思渐远,渐渐被厅堂之内杂乱的闲聊声打乱,于是也放下了,有零散地听起那些闲言。

直到掌灯时分,她才问过店家,知晓店外尚有渡船往来,遂将马匹托在店中,踏着积雪向渡口行去。

掌渡的母女二人原本正要收了船火回家去,远远望见行人,又住了手,待那人走上前来。

荒山僻野间人迹稀少,过渡之客纵然寻常,也能在掌渡者眼中落下个分明的影廓,何况,眼前的向夜独行之客,更不由人不多看两眼。

论装扮,似乎只是冬日里过路的寻常旅人,仅留了面目和双手在外,俊秀挺拔,器宇非凡,自右眉上至左眼下留了长长一道疤痕,然浑若天成,神意无伤。

那女儿迎上来者的目光,扬首问道:“可是要过渡?”

来者点头,应一声“劳驾”,看着船主人将炉火等安置回船上,才举步踏进了船内。

凌竞寻立在船尾,目视沉星阁渐行渐远,终至不见。

她在三岁时,随凌秀一同去拜会师太,也是到山下乘了渡船。

断续的北风吹得人双目发酸,又如何能再继续想到那个冰消雪融万籁生发的春日,她转身走到船舱中,坐在了炉火边。

舟中的阿娘将炉内暗匣里烘烤的干果夹出来,盛在一只小铜碗内,递与凌竞寻。

“多谢。”

凌竞寻接过,一边答谢了,一边又望向正在撑船的阿姐,问道:“阿姐似乎面带忧色,当是正为何事烦心?”

她近来也已自知一个人手眼有限,而世间的为难之事有千般万般,果真尽去相助也殊为不易。但此时收了人家好处,总不免想要过问一二。

不过阿姐还未曾答,阿娘却有些讥讽之意。

“她的心宽,过路的豚鼠惊了风,她也要挂念个没完——不用理会她!”

阿姐听了这话,急忙澄清,却不是为自己。

“娘,那不是什么豚鼠,是赶考落第的士人——”

“哼!”阿娘别过冷脸,不再理会。

凌竞寻见阿姐似有些委屈般无言叹息之状,心中暗觉这母女二人相处之道实在有趣,又与阿姐谈起此事。

“某在岸上时,听人说到北燕举试之事,又见茶肆中新题了前人的章句,颇有些慷慨不平之意,似乎便是其人?”

“正是呢,那行客自东面来,是此番落第失意之人,实在有些可怜!”

原来是为这样的事,可笑——凌竞寻心中暗道。不过她想到阿姐心地磊落赤诚,却不忍见其为此等琐事劳神。

“阿姐难道忘了,世间男子,古来便皆各有顶天立地的安身之所,纵然他们一时志意难得,又岂由得我辈同感其情?”

那阿姐似有些了悟之意,也不由微微点头:“也是——”

阿娘却又来笑她:“人家年轻许多,都明白这道理,你倒像是白多活了这些年!”

凌竞寻不过顺口点醒,原无指教之意,于是又来为阿姐转圜道:“阿姐是良善之辈,不似某心如铁石。”

然世间良善之辈,又多将所遇之人亦认作良善之辈,与之相交并行,一旦误认,纵未至于行差踏错,却终不免失其所望。

那阿娘见她谦和爽朗,自将家中一些琐事闲闲叙来。

凌竞寻由此得知,原来这位掌渡近三十年的阿姐早年与外面逃难而来的男子成过婚,不过那男子守不住山中年月,后来凭了些风情作态,搭上了过路的客商,随之而去。

似这样的故事,在山里也算得寻常。原来生长在这里的女儿们,自古便多数都放不下年迈的恩亲,又因到底也并无几多出路可循,于是便各自凭着能耐立起家门,赚得一份生计。

十余年前,又有了夜盟主来此间关照,更安适了许多。

而她原也未曾对那个山外来的男子有如何企求,只是不解而已,从此却更爱惜年幼的女儿了,毕竟那个小小的人是真真切切与自己血脉相连。

“到底,我也贪他年轻貌美,且又——”

说到自己从前当作眷侣之人,阿姐并无分毫怨念,不过似精心挑选的器物被失手打碎了一般,而人与器物的不同之处,却是被她记了这许多年。

那个人心思灵巧是真,或许算不得什么好事,但那的确曾令她有过许多欣喜的时刻,她单记得他的这样好处,也知道对外人不足一提,从来也不与人说,对面前这位山外来的阿妹,话到嘴边却也未加隐瞒,只是一时想不出该怎样说。

凌竞寻却已会意,问道:“又会些哄人开心的小把戏,对么?”

大约不曾听过这般说法,阿姐顿感惊奇而不知如何回复。

“定是阿姐在此地生长,从未曾被人骗过,便也想尝一尝被骗是何等滋味!”

倒也算不得她被骗,毕竟那男子只似一阵风一般,从山的这一头吹到了那一头,她恰若一棵树,久久地驻立在山中。

于他人而言,失去伴侣,或许也可算得一般失意,当是可惜可叹,但如凌竞寻所料,在阿姐的心中,那一段往事,也无妨作笑谈。

颇不似山外之人——被人说穿半分,便要恼羞成怒,甚至为顾全颜面,宁可一错再错,不恨自己打了眼,也不怨蒙骗自己的那个人,独将点破之人视作仇雠,以之泄愤。

“那也罢了。我有时想起来,倒觉得他走得早,也算好事。这里原本就是我们母女相依,如今无非再添一段……”

凌竞寻面朝寒雾弥漫的河面,耳中所闻阿姐念着的那般年月光景,令她不免想起年少时在蜀中的那段往事

她虽生为世家之子,然既不曾于幼年短暂的蒙学修习间着些世俗礼教的点染,亦无暇在悬心惊肺的流离之途中去参悟一二分顺从与仰赖的奥义——她实不知晓,生于世间,一生之途该当如何。

在广溪峡与同伴失散后,被师太带在身边,久经辗转送到剑州学艺,到了蜀地峭拔的群山中,与那里的同辈相识,她才明白,纵天地浩荡能容得万类诸般,而人心狭仄,却难容半分违逆。

李虽遥受人之托,只管传授她武艺,对她的行止,分毫不加约束,任由她在数百里山野间游逛,她由此既得以尽览无限风光,又识尽风土人情。

山外景况虽亦如世外桃源,也无非守着耕织的俗礼,如同举世之人一般乐天安命——以男有分为乐,以女有归为安。

男子有分,他们自当乐之。女子有归,却未必尽谓可安,她们之中有人事先通晓了这道理,长大些时,便会积攒些器物,在某个暮色深沉的夜里,独自或结伴向山林中走去,俗谓“夜奔”。

自此,山外没有人能再将她们找回来,很多人说她们死了,不过也有些留在山外后来被人称作母亲的女子,会对自己的女儿说:她们重新做回了天地的孩子。

果然,与情郎深夜出逃的故事是假的——至少,绝不可算作新生。

毕竟,从一方矮檐下到另一方矮檐下,又如何算得逃离呢——与凌竞寻相熟的阿芙正是因为此念,跋山涉水而来,由另外几位早来的姑娘相助,搭了房子居住。

凌竞寻向她学捕鱼时,闲话中叙起她来时的情景,想到山外茫茫大地,却不能由她们任意行走,而此间天光一隙,反令人快意畅达,实足感慨。

“若人人皆可得自由,世上只怕早已没有小儿出生。”

“你小小年纪就要想到这个,不怪有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阿芙听她叹过虽觉得好笑,却又来认真与她应道:“我想终究有人是真心喜爱孩子,何况,天地之间也未必古来便有人,若真到无人时,或许不过归于原貌。”

凌竞寻点头,听到林中隐约传来的歌声,知道是附近居住的一对眷侣在寻晚食的某一味菜蔬,想到古风中采野之歌,又问:“姐姐,你说,女子相悦之情,是古来便有的罢?”

“这——我也不知,不过我想,虽然从古至今礼仪风俗多有变更,但古人之情与今人之情也未见得相差多远。你不是读过许多书,可曾在书中见过她们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