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坤宁小说网 > 别逼朕登基 > 第43章 43

第43章 4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而正坐着,便听身后莫名传来干柴燃烧的“噼啪”声,紧跟着,又莫名传来一股羊肉串的味道?

周祈安忍不住回头看了眼,见两个身影正在他身后鬼鬼祟祟。

“卫吉,彦青?”

他满脸问号。

张彦青手上拿着一串烤好的羊肉串,走上前来递给他道:“别纠结了,这只可怜的小肥羊才是因你而死的,狠心点,吃了它。”

周祈安说了句:“拿来吧你!”便把羊肉串夺了过来,咬下一口。

卫吉又烤了一大把,走过来分给大家。

张彦青一边吃,一边在周祈安身旁蹲了下来,状似不经意地道:“这两天的事我们都听说了,青州这鬼地方,也是够邪性的。时屹,你现在就是想确认那八个人究竟是他杀,还是死于火宅是吗?”

周祈安“嗯”了声。

张彦青道:“如果实在找不到仵作,我兴许可以帮你。”

“你会解剖?”

张彦青道:“没做过。但我爹一直在大理寺和刑部流转,过手的案件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我小时候好奇心重,又自小听狄公探案的故事长大,对仵作特别感兴趣,我爹也不觉得停尸房是什么晦气的地方,我想观摩,我爹便带我去。如果可以,我倒是愿意一试。”

仵作已死,这两天又有家属陆续找上了营寨,想尽快领回死者的尸首。按理讲,军队无权办案,自然也无权扣留死者尸首,家属万一再闹,又被有心之人留意了去,在中央参周权一本,那他也无言以对。

案件若想再近一步,今晚或许是最后的机会,他们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于是不等周祈安开口,周权应允道:“去吧。”

他就当没看见。

周祈安一口撸光了红柳枝上的羊肉串儿,急哄哄地起身道:“那快走吧!”

进了停尸房,见停尸房内多了三具尸首,仵作和两名刺客。

仵作仍睁着眼,周祈安便走上前去帮他合上了双眼。

张彦青从未解剖过尸体,甚至长这么大,连条鱼都没有杀过。但之前在长安城,仵作切开气管查验时,曾一边操作一边向他讲解过颈部内部的构造。

他借用仵作带来的工具,根据记忆一步步操作,便也成功切开了气管。

有了经验,解剖第二具便也丝滑了许多。

八具尸体的气管依次被切开,通过比较,很明显可以看出知府没有吸入过黑烟,并非死于大火。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凶手将知府杀害后吊在了梁上,又一把火烧了衙门,做成了知府畏罪自尽的假象;一种是知府的确上吊自尽,而另一人在知府死后放火烧毁了衙门。

但根据脚尖朝向和尸体形态,张彦青说,基本可以排除知府自尽的可能。

剩余七具尸体,气管内壁残留了大量黑烟,死因推断为是火灾。

周权听大家有了新发现,走到营帐门口,叫近卫去把公孙大人请来。

张彦青则又用银针试了毒。

银针依次插入死者咽喉,约摸等了一炷香时间后取出,见银针依旧干净,并无变黑的迹象。

周祈安道:“死者生前没有中过砒霜,但也不排除中了其他毒的可能。”

张彦青补充说:“但我猜测,即便没有中毒,这七人起码也中了迷药,昏迷了过去,否则死相不会这么平和,一点挣扎过的痕迹都没有。”顿了顿,又补了句,“当然了,也只是猜测,我也没有证据。”

而正谈论着,公孙大人带着随从走了进来。

听了张彦青的判断,结合尸首,公孙昌基本认同了他们的论断——八名死者皆系他杀。

其中知府是直接下手,剩余七人则被下了迷药,导致他们无法从火场逃脱。

但作为监察御史,他也不得不提醒大家一点。他看向了张彦青道:“张公子啊,我与你父亲也是同僚,曾多次三司会审,破获大案。你自小观摩仵作验尸,耳濡目染,有些本事,这些我也是知道的。”

“但你也知道,尸体勘验文件要有仵作签字画押才能生效,若没有仵作画押,便没有信服力,到了公堂上便很容易被推翻质疑……甚至仵作的论断也常常被质疑,毕竟那只是推断,并非铁证。”

这一点周祈安也预料到了,但仵作已死,尸首又难以留存,此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至少现在,他们还多了一条线索。

州府衙门烧成灰烬,八名官员命丧大火。

那人一边在暗中做局,一边看着他们明中破局,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知道今日仵作要来,买了凶在麦田里设伏,精准狙杀了仵作,让他们断了证据。

如此庞大而又精密的局,想必做局之人也必然是个难以撼动的庞然大物。

这桩案件到了最后,能猜出凶手都是好的。想要证据链闭环,将凶手揪出水面,几乎难比登天。

他并非三司人员,将凶手绳之以法非他职责,他也不抱这希望。相比之下,他更想通过这案件,看清青州底下那一团盘根错节的根系。

周权则开口厘清道:“公孙大人,我们一开始已达成共识,按律法,目前在青州没有人能接手这案件,唯有等朝廷答复。公孙大人与我,也只是担心日子久了,证据难以留存,想给后人留下些证据线索。大人只管如实记录,将笔录交接给后人,至于后人信不信,用不用,就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了。”

公孙昌点头道:“周大将军言之有理。”说着,叫随从如实记录下来。

随从拿出了细细的毛笔,在册子上迅速记录。

周祈安静待了一会儿,又走到了前方去看那两名刺客。

刺客面罩已被揭下,看相貌,两人也不过十六七岁光景,最多不超过二十岁,却被训练成杀手,干这害人害己之事。

解下衣物,又见两人背上都纹着莲花刺青,像是什么组织的标志。

周祈安念了句:“莲华刺青?”而后看向大家,不知大家可曾听说过?

卫吉道:“莲花门。是南吴的杀手组织,组织头目每次派底下杀手出去做事,都会给他们用毒。若是计划失败,杀手不回归组织,他们也活不了太久,回去了,也一样会被处置。若是杀手被活捉,供出了什么,他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会受到威胁。总之是一个阴狠无比的组织,收费很高,但几乎没有他们做不掉的人。”

青州太乱,各方势力鱼龙混杂,便也让这样的组织有了可乘之机。

之前卫吉常来青州,也听说过莲花门。

而中原腹地治安严密,莲花门也不接龙锯峡以外的生意,久居长安城的这几人,没听说过也是自然。

卫吉问:“他们是怎么死的?”

他看两人身上除了些拖伤,其中一人手臂中了箭,倒也没有致命伤。

周祈安道:“他们口中含了毒囊。”

卫吉张开了刺客口腔,见一名刺客口中仍留着药囊,那药囊小巧精致,刚好可以含在舌下。

刺客不怕死,却也怕生不如死。

口中含个毒囊,不成功便成仁,自己痛快,也不连累身边人,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

周祈安则梳理思路道:“这七个人,一定是深更半夜约在了一处,才会同时被人下药迷晕的,否则凶手分别在七个不同地点下药,难度太大,牵扯的人太多,暴露的可能性也太大,绝不可能这么操作。”

但他们深更半夜为什么会聚在一块儿?

聚餐?例会?

“哥,我觉得,是不是要再盘问一下他们的家属?”

///

第二日一早,几人进了雁息县。

他们在雁息县租了一套大宅子,作为州府临时办公场所。衙门原址上也已经张贴了告示,叫衙门里的胥吏、有事报官的百姓都到新址来办事。

宅子四进四出,又带左右两个大跨院,面积倒是够用了。内部虽不正规,却也和衙门一样分为了公堂、户房、刑房、吏房等,门口也都挂好了牌子。

军队和御史台在雁息县也需要个地方办公,便在宅子后座房给自己留了几间房间,今日他们便一同来到了这里。

营寨停尸房里的十一具尸首,除了那两名刺客是南吴人,已经就地掩埋,其余也已于今日返还给了家人。

至于仵作……周权已经自掏腰包,给仵作家人送去了一笔抚恤金。人死不能复生,但那笔抚恤金,至少可以保他妻儿后半生衣食无忧。

当差的人回来说,仵作妻子是个哑女,一家人日子过得清贫,因职业,也常常遭邻居白眼。

妻子见丈夫迟迟不归,已经猜到丈夫出了意外,看到尸体,哭到几度昏厥。当差人拿出银子,妻子便带着孩子跪在地上,一直在“咚咚咚”地磕头,怎么拉都拉不起来……

士兵返还了尸首,又把州府八名死者的家属喊到了临时衙门问话。

王知府府上的九位姨娘都来了,半个中庭都站不下,场面相当之壮观。

大家大致分了一下工,周权陪公孙大人在中堂盘问那九位姨娘,周祈安和衙门里的不良人则带着剩余家属去了后座房。

而一问才知,六名死者的家属在火灾当晚遇到的情况十分雷同,都是家主下了衙门回了家,已经吃好饭躺下了,又被衙役临时叫走,说是衙门里有急事。

如果猜得不错,此时王知府大概率也已经丧命。

周祈安问:“派人去请你家家主的衙役,你可认得是谁?”

六名家属指认的竟是同一人,只是那人却也死在了此次大火中。

另一侧的中堂内,公孙大人坐在坐北朝南的太师椅,挨个把九个姨娘喊进来问话。

旁边站了个随从,正唰唰地记着笔录。

宅院粗略布置过,中堂两侧分别放着两张长案,方便大家办公书写。

周权不是主审,端着茶杯搭在一旁案几上听,有疑问,便有一搭没一搭地问话。

只听王昱仁府上最受宠的八姨娘说:“老爷当日一早从我房里出去,之后便没再回来。但老爷来去自由,我们也管不着他,当晚没回府,我们也只当他去了青楼不回来了。直到第二日听说衙门失火,我们才感到大事不妙!”

周权抿了一口茶,开口问道:“你们老爷常去的青楼是哪一家?”

八姨娘扭捏道:“这我就……”

问到了九姨娘,九姨娘便不吐不快地道:“杏花楼!青州地界上它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的青楼,八姐姐也是老爷从杏花楼领来的。”

周权便又问了句:“那你知道你家老爷,最近和杏花楼的哪个姑娘最要好吗?”

九姨娘道:“这我就不清楚了!”

问完,两边交换了一下信息,一行人便又到了杏花楼盘问,结果一问还真问出个重要线索。

当天夜里王知府还真来过杏花楼,找了一个叫程三娘的姑娘。

程三娘上了王知府的马车,两人像是一同去了程三娘在县上的宅院。

结果第二日,知府死于大火,程三娘人也消失了,杏花楼的人全都不知三娘去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