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坤宁小说网 > 八零年代:签到系统带我起飞 > 第18章 义诊

第18章 义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林丽华的腰彻底松快了许多。

她临走前,又让林婉儿给扎了几针,活动着腰身,脸上是久违的舒坦。

“婉儿,姐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林丽华拉着妹妹的手,眼眶有点红。

“姐,跟我客气什么。”

林婉儿给她整理了一下衣领。

“赶紧回去吧,家里还一摊子事呢。”

“嗯,那我走了,过两天再来看你。”

林丽华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婆家那边催得紧,她腰刚好利索,就得赶紧回去干活。

不过,她答应林婉儿,会抽空过来继续巩固治疗。

林丽华腰疼好了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在家属院里传开了。

起初大家只是当个新鲜事听听,毕竟林家老四以前可没显露过这手艺。

直到几天后,住在一楼的张大爷找上了门。

张大爷叫张建军,退休前是厂里的老技术员,脾气有点倔。

他被头疼折磨了好些年,时好时坏,看过不少医生,中药西药吃了一堆,效果都不大。

这天下午,他背着手,踱到林家门口,探头探脑。

周玉兰正在院子里择菜,看见他,热情地打招呼。

“张大哥,找建国啊?他还没下班呢。”

张大爷干咳了两声,眼神往屋里瞟。

“不,不是找建国……我听说,你家婉儿……会看病?”

他问得有点犹豫,显然是听说了林丽华的事,但又不大相信一个小丫头片子能治他这老毛病。

周玉兰一愣,随即笑了。

“是会点儿。丽华那腰就是她给弄好的。怎么,张大哥不舒服?”

“老毛病了,头疼。”

张大爷皱着眉,揉了揉太阳穴。

“疼起来要人命。”

正好林婉儿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本书。

“张大爷。”

她礼貌地打了声招呼。

周玉兰连忙道:“婉儿,快,张大爷说他头疼,你给看看?”

张大爷看着林婉儿这清秀文静的样子,更没底了。

这细皮嫩肉的小姑娘,能行吗?

林婉儿放下书,请张大爷进屋坐。

她没急着上手,而是先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张大爷对面,开始详细询问。

“张大爷,您这头疼,疼在哪个位置?是胀痛、刺痛还是空痛?”

“什么时候容易发作?跟情绪、天气有关系吗?”

“平时睡觉怎么样?吃饭胃口好不好?大便通畅吗?”

她问得非常仔细,条理清晰,不像是一般年轻人随口问问。

张大爷起初还有点不耐烦,觉得一个小姑娘问东问西能问出什么花样。

可听着听着,他脸上的疑虑渐渐少了些。

这丫头问的问题,好像还真问到点子上了。

他把自己头疼的规律、伴随症状、以前看病吃药的情况,都一一说了。

林婉儿认真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接着又给张大爷看了舌苔,切了脉。

【脉象弦细,舌苔薄白,边有齿痕……结合症状,是典型的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导致的头痛。】

她心里有了判断。

“张大爷,您这头疼,主要是肝气不舒畅,影响了气血运行导致的。”

林婉儿用尽量通俗的话解释。

“肝气不舒?”

张大爷没太听懂。

“简单说,就是心里有点郁结,加上可能平时思虑比较多,气不顺了,堵在头上了。”

林婉儿比划了一下。

张大爷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

他退休后总觉得心里不得劲,加上儿女工作忙顾不上他,老伴又走得早,心里是有点憋闷。

“那……能治吗?”

他看着林婉儿,终于带上了一丝期待。

“我给您试试针灸,再配合点疏肝理气的药。”

林婉儿起身去准备针灸针。

她拿出酒精棉球仔细消毒,又取出几根细长的银针。

张大爷看着那明晃晃的针,心里有点打鼓。

“这……扎针疼不疼啊?”

“您放心,不怎么疼,就像被蚊子叮一下。”

林婉儿安慰道。

她让张大爷放松躺在里间的床上,找准了几个穴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

手法轻柔而精准,银针刺入皮肤,微微捻转。

张大爷开始还有点紧张,肌肉绷得紧紧的。

但几针下去,他感觉一股若有若无的酸胀感顺着穴位散开,并不疼。

头顶原本那种紧绷胀痛的感觉,似乎真的减轻了一些。

留针二十分钟后,林婉儿起针。

她又从自己的小药箱里找出几味药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都是她之前用攒下的零花钱去药店买的。

她按照剂量包好,递给张大爷。

“张大爷,这是三天的量,您拿回去煎水喝,一天两次。过两天您再来,我再给您扎一次针。”

张大爷坐起身,活动了一下脖子,感觉脑袋确实清爽了不少。

他看着林婉儿,眼神里充满了惊奇。

“嘿!还真管点用!丫头,你这手……行啊!”

他掏出皱巴巴的几块钱要塞给林婉儿。

“丫头,这是诊费。”

林婉儿连忙推辞。

“张大爷,不用不用,您是长辈,又住一个院里,帮您看看是应该的。这药钱也不值多少。”

她知道张大爷退休金不高,日子过得也紧巴。

张大爷见她坚持不收,只好作罢,嘴里不停地道谢。

“那……那太谢谢你了!我这头啊,可是舒服多了!”

张大爷千恩万谢地走了。

他这“活广告”的效果立竿见影。

第二天,家属院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林家老四不仅治好了她大姐的腰,还治好了张老倔的顽固头疼,而且是扎了几针就见效!

这下可热闹了。

接下来几天,林家门槛都快被踏平了。

“婉儿在家吗?我这颈椎疼好几年了,给看看呗?”

“林丫头,我这老风湿,一变天就疼,有法子没?”

“我晚上老睡不着觉,你给调理调理?”

“孩子消化不好,不爱吃饭,能给看看吗?”

来的都是街坊邻居,大多是些慢性病、老毛病,去大医院挂号排队麻烦,花费也不少,听说林婉儿这里看病方便还可能不收钱,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

林婉儿有些始料未及。

她本来只是想帮帮张大爷,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多人。

看着大家期盼又带着点愁苦的脸,她拒绝的话说不出口。

【哎呦,这阵仗……有点大啊。】

她心里嘀咕,但看着一张张朴实的面孔,最终还是决定帮帮大家。

正好她也想多积累些临床经验。

只是家里地方小,每天这么多人来也不方便。

她跟周玉兰商量了一下。

“妈,要不这样,我每周六下午和晚上,在家给大家看看。平时我要是没事,也能看。您看行吗?”

周玉兰自然是支持女儿的。

“行啊!这是好事!帮邻居们解决点病痛,积德!”

于是,林家不成文的“周末义诊”就这么开始了。

每到周六下午,林家的小院和客厅就挤满了人。

林婉儿搬了张小桌子,放上脉枕、针灸针、酒精棉球,俨然一个小小的诊台。

她耐心细致地为每个人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需要针灸的,就安排在里屋床上。

需要开药方的,她就写下药名和剂量,让大家自己去药店抓药。

有些常用的、便宜的疏风散寒、健脾和胃的中成药,她也会用签到奖励和自己的零花钱备上一点,成本价匀给大家。

她不收诊费,但邻居们过意不去。

今天这家送来一篮子自家鸡下的蛋。

明天那家提来一罐刚腌好的泡菜。

后天又有人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肉包子。

还有人送来几尺布料,或者自家孩子不看的连环画。

【这……也算是另类的“诊费”了。】

林婉儿看着堆在角落的各种“谢礼”,心里哭笑不得。

不过,这些东西实实在在改善了林家的伙食。

餐桌上隔三差五就能见到鸡蛋,王婶子做的泡菜也成了下饭的好菜,偶尔还能吃上邻居送来的包子改善伙食。

林强和林薇两个小的最高兴,不仅嘴巴有福了,还能看到不少新的连环画。

林婉儿则在一次次的诊治中,飞速成长。

书本上的知识和现代医院的经验,与80年代这些鲜活的、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病例结合起来,让她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

她的手越来越稳,辨证越来越准。

家属院里,提起林家老四林婉儿,大家都是夸。

“婉儿这孩子,心善,手艺还好!”

“是啊,多亏了她,我这老寒腿好多了。”

“人也耐心,问啥都不嫌烦。”

林婉儿的口碑,在家属院里一点点建立起来,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