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坤宁小说网 > [李世民]历史救火从安史之乱开始 > 第7章 恶官祭天

第7章 恶官祭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杨晓身上绳索未除,走得十分踉跄。玄甲军也没有怜香惜玉之情,直接将杨晓往地上一摔,杨晓就这么被迫跪在了李世民面前。

“乱臣贼子!”杨晓虽然被摔得不轻,却依然叫嚣着,“等陛下回来,我一定要杀了你们全家。”

“放肆。”

李世民冷笑:“杀了我全家?”

“对!你这个乱臣贼子,竟敢坐龙椅,你是要谋反吗?谋逆之罪罪当诛灭九族,你有几个脑袋够砍的。”杨晓大声骂道。

比起贞观朝臣,天宝朝臣中被杨晓欺负过的人颇多,对杨晓的恨更为深刻:“放肆,放肆,你知道坐在上守的是谁吗?”

“我管他是谁,我姑妈是贵妃,我爹是宰相,他就算是亲王又如何。”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天宝朝臣们也没有那么好心。

李世民笑得灿烂:“我听说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皇帝出逃。”

“关你什么事?”

“你承认了就好。”李世民对着房玄龄招手:“玄龄,帮我写份教令。就写,此人当众扰乱军心,明日午时斩首示众。”

“你敢杀我?”杨晓震惊,“你敢杀我!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唔……”也不知是谁下了黑手,他被人踹了一脚,踹在了某些极为脆弱的位置上,顿时疼得弓起了身子,一扭一扭的,像蛆。

贞观朝臣们完全反应不过来,就连李世民也只是道:“下次不许了。”

接着就是走流程。

虽说是以秦王教令的名义下达,但走的流程和圣谕没有区别。

根据礼部侍郎的意见,众人按照《唐律疏议》中记载的,由贞观中期拟定的圣谕下发流程,秦王教令最后由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拟制,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监理,中书省长孙无忌审核,门下省长官还空置,就由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代为下发。

根本不等杨晓反应过来,秦王教令已经通过了圣谕该走的所有流程。

杨晓没有机会再多说什么,又被人堵住嘴拖了出去。

对此,李世民还颇有闲心的赞道:“《武德律》还是有点太简单,按照那什么《唐律疏议》的规定,确实能降低不少滥发的问题。”

“对了,给我准备一件黄袍,还有圣驾仪仗也拿出来,后天午时放到太极宫门口。”临了了李世民突然又道。

“啊?”天宝朝臣心中一惊,不是刚说不称帝吗?

“啊什么啊,快去准备,我准备用这些东西扮一下你们的圣上。现如今长安城里面流言满天飞,有什么比皇帝亲自出面监斩贪官更能安抚人心?明天你们也得到场,陪我演场戏,谁要是露馅了,我拿他是问。”

天宝朝臣松了一口气。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大笑道:“你们究竟都在想什么啊。”

在贞观天宝朝臣们的贺词中,杂烩朝第一次朝会到此圆满结束。

李世民终于是盘清楚了天宝朝廷是个什么情况。

先不说细节上的问题吧,就说现在,天宝朝臣中,文臣最高有一个礼部侍郎,武将最高的竟然就是京兆尹崔光远,人员缺乏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这也导致了秦王府众人的负担极重。

这也没办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

李世民那叫一个头疼啊,他什么时候为人发过愁啊?

朝会只拟定大方向,真正执行的细节都是在私下商量着决定。

攻打潼关的事情指望不了天宝朝臣们了,秦王府就直接不带他们玩了,到了六月十四日晚上,自己自觉加班加点地开起了小会。

哦,当然还是带了崔光远来的,毕竟名义上还是他掌控剩下的那一点禁军。

除开在各处城门镇守的人,其他人全都聚集到秦王府。秦王府内,早已摆好桌子,随着众人进入后,点灯,上菜。

众人忙了一天也没吃上什么热乎饭,现在都饿的如狼似虎,不管不顾地疯狂炫饭。

时间不能浪费,李世民边吃边开启话题:“据守长安不是长久之计,潼关是长安门户,叛军占据潼关就是剑悬在长安头上,随时都会落下来。潼关必须打回来,诸位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程知节咽下一口肉,道:“咱们人是少了点,守城问题不大。对面叛军讲究一鼓作气,若是第一次攻不进长安,进入割据战,就是我们的天下了,哈哈哈哈哈哈。”

“守城确实不是问题,但是就这么守下去反而会失了先机。”长孙无忌如此分析道,“只是潼关易守难攻,还记得殿下说上个月唐军大败而归,打没了二十万,元气大伤。现如今叛军士气高涨而我唐军士气低迷,若是对方用围而不攻以逸待劳的疲军计,我们会被憋死的。”

李靖也发表意见:“潼关失守,长安危若累卵,固守伤害太大,殿下不考虑放弃长安,另寻支柱吗?”

“若是给我半个月,我肯定也会这么选,我还会安排官吏百姓有序撤退,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销毁。但是现在的形式,如果撤了,好不容易打起来的士气又会掉下去不说,百姓要遭多少罪。”

李靖连连叹气。

“我们要做好最坏的准备。”李世民问房玄龄,“玄龄,长安的粮草可以供多久。”

房玄龄答道:“若是省着点,粗略算下来能够长安全城敞开用三个月。”

“敞开?三个月?”李世民惊讶道,“这么多?”

房玄龄道:“是,臣算出来的时候,都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虚报数目,下午臣还特意去粮仓看了一眼,粮仓果真有这么多粮。”

“臣还盘点了一下国库,一时没盘完,但是目前盘出来的部分,大约是我们那时候的五六倍。”

“五六倍?”秦王府众人都惊讶极了。

他们从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唐初动乱刚刚结束,国库不丰,再加上一些不为人知的斗争,李世民在外征战时,甚至有要靠自己征粮。

比起现在的情况,当初可谓是太艰苦了。

但是反过来再想想,这种情况下,二十万唐军居然打输了,全军覆没。

有手就能赢的战争,他们是究竟是怎么输的?

秦王府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我们也不能轻敌。”李世民换了个姿势,扶须转向杜如晦道,“咱们现在将有余而兵不足,如晦,征兵征得如何了。”

“不乐观。”杜如晦道,“今日我率人去张贴告示,挨家挨户的敲门征兵。却看见大多数百姓家中只有老幼妇残,不见壮丁。”

“潼关一战把长安底子打薄了。”李世民无奈,“若是再征不到兵,那就要降低年限征,这样兵役就过于苛重了。”

现在的长安,有将,有钱,有粮,独独没有人的,而人恰恰是最重要的。

战争不是回合制游戏,是大型绞肉机。一将再猛,千军万马之下也无力可施。

张公瑾试探道:“要么我们还是去找皇帝,要点兵?”

“不可能。”李世民立刻否决,“先不说别的问题,皇帝既然弃城逃跑,必然心气全无,向他求援完全就是浪费时间。”

“要么,我们向各地节度使求援?”一直假装自己小透明的崔光远提议道。

“节度使?”

秦王府众人对于“节度使”这个官职毫无概念,李世民更是知道,安禄山在反叛前所任就是三镇节度使。

崔光远也知道李世民在忌惮什么,解释道:“也并非所有的节度使都和安禄山一样。西北边军之前应当已经接到了陛下的圣谕,在回援路上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手中均有人马,都是可用之人。殿下若是不放心他们,还有颜真卿,他的侄子被安禄山凌迟,全族被杀。他与安禄山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正在河北敌后与安叛军旋。殿下可将他部召回。”

“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们没有时间。”李世民无奈,“如你所说,西北边军已经在路上,但是过来起码也要一两个月。颜真卿在河北,回援起码要五天。而且我估计,他们现在自顾不暇,别说回援,能不能突围都成问题。另外两个,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朔方,路途只会更远。而且你还忘了一件事,没有玉玺,我下不了圣谕。秦王教令在长安好用,除开所谓的太宗身份,主要是因为玄甲军,但是出了长安,秦王教令可没什么用。”

崔光远:“殿下高瞻远瞩。”

“少拍马屁,多做实事。”李世民随口道。

崔光远顿时跪地拱手,惶恐道:“臣知罪,多谢殿下教诲。”

“玩笑话而已,崔卿不必如此。”李世民也吓了一跳,连忙伸手去扶。

长孙无忌问道,“当朝皇帝对你们如此严苛吗?”

崔光远摇头:“并非陛下,而是杨相。杨相性情喜怒不定,曾有人无意间得罪杨相,便被杨相扣帽发配了。”

秦王府众人对于天宝年间的权力倾轧,有一种窥一豹而见全貌的感觉,再次庆幸自己生在了大唐初年。

兜兜转转,众人讨论讨论着,又绕回到兵源的问题。

“实在不行,只能放宽兵役年限强征了。”杜如晦哀叹。

“再等等,再等等,我不相信偌大一个长安城连一只几万的军队都凑不出来。明日处斩杨晓,平息议论后再征,如此还征不到兵,再降年限强征不迟。”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长安又度过了安稳的一天,顺利地来到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清晨,李世民巡视完城门,又去视察了一下征兵情况。随后,李世民回太极宫召开小会,同时,朱雀大街中央广场上开始搭台子。

临近午时李世民换上了黄袍,在镜子前转来转去,左看看,右看看,欣赏自己的英气容姿:“这还是我平生第一次穿黄袍呢,似乎大了些,有些不合身。”

长孙无忌不仅失笑:“这是当今那位陛下遗留的,殿下凑合凑合得了,等回去做件好的。”

崔光远也笑道:“殿下龙凤之姿,黄袍虽有些大,正好衬托殿下的英雄伟岸。只是,陛下已经古稀有余,殿下这样年轻,恐怕会露馅。”

“怎么会露馅,我已经让他们在帝王仪驾周围盖上了黄纱,他们只能看见我的影子。”李世民得意道,又凑到镜子前仔细看了看。

长孙无忌道:“好了殿下,别看了,等会还有皇帝仪仗坐。”

午时还差一刻,李世民坐上皇帝仪驾,太极宫朱雀门打开,玄甲军持槊一震,齐声高呼:“陛下驾到。”

此时,广场上已经围了许多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