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坤宁小说网 > 在梁祝故事里当女帝 > 第133章 桓冲之死

第133章 桓冲之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北府军军营。

站在高坡之上,遥望着襄阳的方向,谢玄的目光如苍山一样渺茫,时年四十的他,人生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军营中度过。整个人像是一块被风刀霜剑打磨多年的美玉,温润中透着隐隐的锋芒。

“诈降、地道、火攻,这些手段杨安都玩过,桓将军纵是智计百出也骗不到他,只能硬攻,而襄阳却是最不怕硬攻的一座城。”

襄阳乃是军事重镇,号称“天下第一城池”。五年前的襄阳之战,长乐公苻丕在统领十万大军的情况下,选择只围不攻,硬熬了一年时间。

然而,苻坚对这种围困之术极其不满,命令黄门侍郎韦华持符节严厉训斥,并赐下一把宝剑,说:“明年春天还不能取胜的话,你就可以自尽,不要再厚颜来见朕了!”(语出《资治通鉴》)

被逼无奈,苻丕才选择了大军攻城,若非李伯护叛变,里应外合,秦军根本不可能攻下襄阳。

听完谢玄的话,面色紫赤的参军刘牢之亦是跟着忍不住微微颔首,“若是杨安这么好对付,苻皇就不会留他镇守襄阳了。”

转而话锋一转,问道:“丞相大人可有妙计?”

在刘牢之心中,他第二佩服的人是眼前的主将谢玄,第一便是这位有经天纬地之能的风流宰相谢安。

谢玄想起叔父谢安的回信,摇摇头,“此时出动桓家军,叔父只想借桓将军之手拖住杨安、慕容垂等人。”

他没说的是,谢安并不认为桓冲此次出兵能收获多大战果,这倒不是轻视桓冲本人以及桓家军,而是棋逢对手,僵持、拉锯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月便能结束的战斗,只能建立在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碾压上,或是另一方突然头脑不清,犯了致命错误,但这两种情况,杨安、慕容垂都不适用。

刘牢之也是纵横沙场多年的猛将,自然明白谢安在打什么主意,利用桓家军牵制一部分秦国兵力,从而减轻北府军的压力,让北府军不至于孤军作战对上秦国的百万大兵。

“桓将军果真深明大义。”

他都能看明白的东西,桓冲想必也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愿意出兵,只能说明桓冲此人忠于晋室,不像他大哥一样头生反骨。

谢玄对桓冲也是钦佩不已,“桓将军乃是晋国的中流砥柱,他和叔父分处中外,平衡朝政,才有如今的上下安和,一致对外的大好局面。”

桓氏与谢氏分别掌控了长江上下游,彼此策应,逼迫秦国大军不得不东西两线,分兵作战。

唯有桓冲的威望才能压下桓家军内部的各种声音,他与叔父虽然在很多事上观念不同,但二人皆有一条不可动摇的共识,那就是一切以大局为重。

“将军,西府军大捷!我军收复襄阳!”孙无终满面红光,刚跑到高坡之下便按捺不住,兴高采烈叫道。

谢玄、刘牢之先是错愕,再是惊疑,作为武将相比于朝中大臣对结果的看重,二人更在意的是怎么做到的?

同袍多年,孙无终自是清楚二人心思,边走边说:“里应外合。”

走上高坡,捋了一把胡须,嘴角扬出压不住的得意,朝着二人问道:“猜猜这个人是谁?”

对于这种故意卖关子的行为,参军刘牢之很是看不惯,抬脚朝孙无终踹去,“是不是刘郁离?”

北府军驻守在京口,而京口又名北府,因此得名。西府军亦是如此,荆州位于西府,西府军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平定苏峻之乱的陶侃军队。

再后来,随着颍川庾氏上位,庾亮、庾翼先后掌控了西府军。但真正让西府军名扬天下,成为左右朝局的军事力量则是因为桓温。

因此,桓家军又成了西府军的别称。

北府军的前身则是郗鉴组织的流民军,后来桓温上位后,忌惮这支流民军的强大,将其拆解。

太元二年(377年),为了抵抗前秦,守卫建康,在谢安的支持之下,谢玄正式组建北府军。

北府军与西府军作为各自撑起东晋一片天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隐隐的竞争与较量,一如龙亢桓氏与陈郡谢氏的关系。

收复襄阳,刘郁离是首功,四舍五入等于后起之秀北府军压过了老牌强军西府军,怎能不让同为北府军出身的孙无终等人骄傲。

“一代更比一代强,人老了不服输不行。”孙无终一语双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刘牢之一拍大腿,叫道:“上有将军,下有刘筠,看以后谁敢再说我们北府军全是流民出身的蛮牛。”

之前没有战绩时,桓家军的将领总是认为北府军泥腿子出身,难成大器。

前些年在将军的带领几次与秦军交手,下打出了威名,桓家那帮人又说北府军虽有几分蛮力,但打仗还要看脑子,北府军上下加一块只有一个半脑子,将军一个,其余人加起来半个。

看刘郁离多聪明啊,还是个毛头小子都能里应外合拿下襄阳,从今往后,北府军又多半个脑子。

谢玄虽未说什么,却也为此暗自高兴。“最坚固的城池都是从内部破的,此事我军当引以为鉴。”

等朝廷的圣旨下来时,已是五月下旬。

这期间,其余三路大军各自传来捷报,辅国将军杨亮进攻蜀地,连下五城,正朝着涪城继续挺进。

前将军杨波、鹰扬将军郭铨大败秦军兖州刺史张崇,攻下武当。

龙骧将军胡彬虽未攻克下蔡,但将此地秦军闹得人仰马翻,不得安宁。

捷报频传,桓家军下层一个个喜笑颜开,就等封赏圣旨下来后,烹羊宰牛,大贺一场。

然而,刺史府中的众将领却是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只因为自打那日桓冲吐血昏迷后,虽然很快醒来,却是身染重病,日渐消瘦。

短短几日,整个人形销骨立,药石无望,连下床接旨的力气都没有。

所有人都能看出桓冲命不久矣,但没有一人敢戳破此事,反而藏着,掖着,生怕被外人发现。

秦军在边境大举调兵的消息不断传来,若是此时传出西府军主将病重之事,恐怕都不等秦军到来,已是人心惶惶,乱象叠生。

当前来传旨的太监进入房间,看到病床上昏睡的桓冲时,腿一软,差点当场跪下,本就发白的面容竟比桓冲还要惨白几分。

刘郁离站在众将领身后,脸上满是挫败。改变了一个历史节点却引发了历史崩塌,得不偿失。

桓冲可以死,但绝不能死在秦晋决战之前。

他死了,桓家军群龙无首,再无一人能掌控长江下游,拖住秦军几十万大军。

淝水之战之所能赢,除了苻坚一系列的迷惑操作外,最重要的是北府兵根本没有对上全部秦军。

百万秦军真正参与决战的大约只有三十万,其余的不是在路上,就是被西线的桓家军拖住了。

苻坚手下的猛将亦是如此,一部分分散在西线,慕容垂,姚苌,苟苌等人均未直接对上北府军。

桓冲躺在床上,双目紧闭,桓修等人带着传旨太监进入房间,以一个将军的警惕,他还没有惊醒,无形中已经说明很多事。

军中大夫、桓家供养的名医都来看过,前几天这些人还就关于如何用药上争得脸红脖子粗,一方想用猛药,一方讲究求稳。

现如今双方连药方都不再开了,走时皆是一声长叹。

桓修看了一眼传旨太监,轻声道:“不如等父帅醒来再宣旨?”

传旨太监带来的是封赏圣旨又不是问罪的,心中明白轻重,点点头表示应允。

众人正欲离开,在一旁照顾多日的军医看到桓冲手指微动,早有经验,叫道:“醒了!”

此话一出,众人无不惊喜回头,只见桓冲眼眸睁开,神清志明,脸上还多了几分红润的光泽。

众人的脸却是都白了,没有一个人认为桓冲这是要大好的迹象。

在军医的搀扶下,桓冲靠在床头,心中明白此时不过是回光返照。对着桓修说道:“刚才我梦见大哥(桓温)了,他说爹娘,还有二哥、三哥、四哥都在等我,很快我们就能一家团聚了。”

桓修等一众桓氏子弟当即走到床畔,一一跪倒,泪如雨下。

说完,桓冲看向传旨太监,招招手,说道:“把圣旨直接给我吧。”

传旨太监顿了一下,急忙将圣旨双手奉上。

桓冲阅后,轻声叹道:“倒是辜负大家一道苦心了。”

传旨太监摆出一副恭敬的姿态,却什么也没说。

将圣旨随手放到一旁,桓冲继续说道:“老夫身上的荆州刺史一职交给桓石民,愿用江州刺史换桓伊身上的豫州刺史之位,由桓石虔接任。”

桓石民是他的侄子,还是谢家的女婿,由他接任荆州刺史一职,谢安不会反对。荆、江一体,桓伊本人与谢安私交甚笃,用江州换豫州,想来谢安也会准许。

这样一来,哪怕他亡故后,桓谢两家的冲突还能暂时稳住,同心协力应对秦国的入侵。

传旨太监拱手道:“本公一定会将使君的话一字不差的传给陛下。”

桓冲又看向刘郁离,刘郁离虽然惊诧,但很快自人群后走出,一撩衣摆,单膝跪下。

“传信给谢玄,让他派两人来石民处咨谋军事。”

桓冲刚说完,刘郁离立刻了然。

桓冲怕他死后,桓氏的年轻子弟担不起对抗秦军的重任,需要两位老成持重且深谙军事的将军为桓石民的决策查漏补缺。

同时也是一种示好,希望桓家军与北府军通力合作,共同击退秦军。

刘郁离:“末将立马传信给谢将军。”

这样的事,桓冲可以交给别人,但他选择了她,就是在给她机会。

桓冲环顾了众人一圈,其余将领纷纷跪倒,等待军令。

桓冲:“老夫死后……秘不发丧……继续进攻樊城……直到秦军……援军到来。”

一句话呼吸急促,断断续续,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

秘不发丧是为了稳定军心,继续攻打樊城则是一切照常,迷惑秦军,令其不至于察觉到桓家军主将已逝。

桓冲的苦心,众人心知肚明,声音喑哑,面容坚毅,齐声道:“是。”

嘴角微微扬起,眉眼舒展,一个单纯干净的笑容,如金黄色的向日葵在桓冲脸上盛开,眼眸凝视着门口,那里斜靠着一个单手抱刀的少年,姿貌伟岸,英略过人,正朝着他招手。

一只干枯如秋草,长满黄褐色斑点的手无力垂落在床畔,而房间门口,一只白润修长的手搭上另一只遒劲有力,略带薄茧的大手,手拉手,一对眉眼相似的少年,欢快地跑出房间,再也没有回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